top of page
快樂老人舉手

願景與架構

一、​計畫願景

「樂智友善社區的願景是,居民無論是否有認知或身體功能的退化,都能夠自在的在社區生活與活動。」
計畫願景.gif

結合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與過去田野實務經驗,本計畫願景為透過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創有五大面向特色的樂智友善社區:

社區居民具有樂智覺知與準備:

居民對於老化和失智的負面印象,是營造樂智社區首要難題。因此本計畫團隊扎根於語言文化與在地經驗,發展對一般民眾的宣導、與各級教育單位共同推動,讓民眾能逐步跳脫對老化和失智的刻板印象,提升其樂智態度。

支持者協助失智者的社會參與和維持社交網絡:

由學生與民眾志工所組成的不同年齡支持者,可以協助失智者的社會參與、維持社交網絡,進而延緩退化。培育支持者不僅需透過教育與訓練增進失智症支持的知能,更與在地第一線公部門單位、社區組織及日間照顧中心等串連,透過志工服務實現共好安老的願景。

可及之共融活動:

社區中舉行之活動能「樂智共融」,意即無論認知功能與身體功能退化與否,都能一起參與。而共融活動的可及性,更是我們所重視的。將社區資源「帶到長者家門口」並進一步「陪伴長者出來到社區」,跨越心理、生理與社會的障礙,可及之共融活動不僅讓社區民眾能參與交流與促進健康,更讓獨居的長者能維持社會參與。

友善支持的社會環境與低認知障礙的物理環境:

社區中的友善商家、友善組織及友善公部門可共同守護失智與失能者。低認知障礙指降低社區環境的對於大腦的認知負荷,在低認知障礙的環境中,認知退化者能安心出門、也能平安回家,進而鼓勵失智與失能者邁出家門。

社區中的開放式失智失能照護:

轉換照顧觀念由封閉轉而開放,讓失智與失能者能有尊嚴、有選擇權地自在生活,並維持與鄰里的來往互動。包含日間照顧中心端及住家端,皆營造無牆的社區照顧環境。並且,將實務經驗之開放式照護操作模式,逐漸推廣至各地區與單位,促進更多照護模式的轉變。

相信在跨領域與產官學的合作下,成大團隊與屏東縣政府期待能營造失智失能者、家屬、照顧者都自主自在生活的樂智友善社區,真正實現在地安老的願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