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圍籬」,從心境與關係開始
無圍籬共融照護模式是樂智友善社區營造中重要的照護概念,相信認知或身體功能衰退者仍可在日照中心或住家鄰里自主、自在、安心的生活,與居民往來互動不受阻隔,維持生活品質,實現在地安老的理想。而其中所指稱的「無圍籬」,也不只是打破日照中心建築物與社區場域之間的物理屏障,更多時候需要的、重要的、且更容易深植人心的,是打破心境與關係的圍籬。
北興郭吳麗珠日照與鹽北椰子園日照是分別位於屏東縣市區及鹽埔鄉的日間照顧機構,本年度在屏東縣長期照護處(簡稱「長照處」)的招募、邀請及支持下,成為本計畫執行並推廣無圍籬共融照護模式的輔導與合作對象之一。在成大與長照處迄今約半年的共同陪伴下,日照開始連結長輩的生命故事及在地社區資源,嘗試轉換傳統照護模式,以實際的行動拆除日照與社區場域之間,有形與無形的圍牆。
到花奶奶家坐坐吧! — 北興郭吳麗珠日照
位在北興社區的屏東市衛生所大樓內,北興日照的長輩們正一同唱著鳳飛飛的經典歌曲 - 好好愛我,花奶奶也高興地拿著麥克風與眾人合唱,雙手打著拍子,高興藏不住!或許是剛才請朋友們回自己家裡聊天、吃豆花,心情顯得特別滿足吧!
花奶奶會從北興社區的老家來到日照,是因為年初時感情深厚的丈夫過世,奶奶的兒子擔心個案在家心情鬱悶、認知功能也稍有退化,因此鼓勵她接受日間照顧服務。「阿嬤好愛也好想念她的『牽手』,吃豆花時也會記得『頭仔』愛吃什麼料⋯」,北興日照的社工、護理師及照服員總是從日常活動中感受到花奶奶對丈夫的想念,以及對過往家庭生活的懷念。但是,除了在機構內聊天、畫畫抒發情感,日照還能夠幫助花奶奶將思念之情帶往何處?
在討論無圍籬共融模式如何以「走進社區」的行動實踐時,夥伴們突然靈光乍現:花奶奶家不就在日照附近嗎?讓花奶奶透過對丈夫的思念,分享在北興社區多年生活的記憶,不正是日照與社區搭橋的契機嗎?
花奶奶的家人們聽到日照夥伴的「家訪」計畫,非但沒有排斥日照做了照護約定中沒有明文規範的「生活介入」,更感謝北興日照願意陪伴他們的媽媽,擁抱生命中的失落。於是,日照夥伴揪了想挑戰拍照的阿輝阿公、喜歡外出散步的阿蓮奶奶,和家也住在附近的阿珍奶奶同行,一起到花奶奶家作客。貼心的日照夥伴更準備花奶奶跟丈夫以前愛吃的豆花隨行,大夥就這樣一邊散步、一邊拍照、一邊和路上遇見的鄰居們打招呼,走進了花奶奶和從前和丈夫一起居住的透天厝。
在社區漫步,任何不起眼的小角落都可以是話題!
在自己家,好客的花奶奶雖然口中擔憂著自己招待不周,但聊天時心情卻又顯得很放鬆,聊著聊著就帶著大家走入她過往的生活/生命,也自然地勾起長輩們許多的舊時回憶。豆花要不要加紅豆、騎樓為何有「秤仔」、屏東的老戲院、市場的美食⋯透過花奶奶的分享和大家熱烈的回應,奶奶過往與丈夫生活的回憶又再次活了過來,穿越時空帶著現在的老朋友、新朋友,漫步我們共在的北興社區。或許思念老伴的心情,也能超越失落,成為重新凝聚情感的力量。
此時,阿輝阿公認真地盯著相機小螢幕中聊得正開心的朋友們,發現他的食指較難施力,我們悄悄地幫忙調整了姿勢,於是笑容被定格在畫面中。身體雖不如往日靈活,但想將美好回憶收藏的心意,可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褪。
聊到一起在社區生活的那些日子,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呢!
為今天的美好
留下紀錄吧!
「如果不是跟著花奶奶拜訪她家,我們不會知道這麼多日照長輩在北興社區的故事!」-北興日照
北興日照的夥伴說:「如果不是跟著花奶奶拜訪她家,我們不會知道這麼多日照長輩在北興社區的故事!」。固定的環境和情境,甚至刻板的社會印象,常常不自覺限制了長輩及照顧者的角色及能力,「突破圍籬」的理念不只是熱血的口號,更是打開所有可能性的大門,而在這當中,成大致力成為負責任的陪伴者,在拆除圍籬的過程中,陪伴大家在實證研究及資源的支持下,用踏實的速度前行。「自主、自在、安心的生活,與社區、家人、鄰居、朋友、回憶間往來互動不受阻隔」,這是北興日照正在努力的照護理想,也是樂智友善計畫推行的初衷。
行!來佮「伯仔」鬥拚掃! — 鹽北椰子園日照
位於屏東縣鹽埔鄉鹽北村的社會福利綜合館內,以「互助相伴趣生活」作為機構照護理念的鹽北椰子園日照,陪伴著失能程度不一的長輩們共度每日日間時光。雖然周遭腹地內衛生所、消防局、公立幼兒園、土地公廟與小綠地比鄰而居,但與鹽北村落最熱鬧的人群聚集地之間,卻設有一條車流量極大的大馬路,大馬路上通日呼嘯而過的工程車切開了人流,使得這塊日照周遭的腹地日常,相比於聚落的喧鬧,顯得更加低調寧靜。
漫天揚起的塵土阻隔了日照與在地社群的互動機會,卻又嚮往著社區共生的樣貌,因此過往的「社區互動」,多是日照開著交通車載長輩們到距離稍遠的學校或體系內其他機構參與活動。世代共融、相見同樂,每一次的活動確實都對長輩帶來深刻的印象,但是往往在機構忙碌、資源及時間有限的限制下,這樣的外出機會只能等待一季一次的節慶活動,花費心力營造。
而在無圍籬共融照護模式的討論中,似乎有個改變的契機正在浮現。
鹽北日照旁的土地公廟,藏著一把長輩重要的回憶鑰匙,那裏有著長輩兒時記趣,也有著年少輕狂的青春回憶,更是長輩走過生命滄桑時重要的避風港。長輩說:「卡早行動便利的時侯,三不五時都會來這裏坐一坐,跟『伯仔』(土地公)講一些心內話⋯。」
日照夥伴發現,每週五的興趣團體,最多長輩「點」的就是散步。因為只要是天氣好,日照夥伴就會陪長輩們從日照走到土地公廟,然後在廟前坐下乘涼開講。這也是工作人員最享受的時間,因為這一路會經過一個圳溝、可以看到長輩小時赤脚奔跑的田地,一旦回憶的盒子被解鎖了,不需要太多的鼓勵,就會滔滔不絕講起故事,連平常較含蓄的長輩也被吸引加入其中。許多精彩的故事、生命的脈動,在這時侯重新上演著、被感動著。有時侯工作人員聽到忘我,還需要其他的長輩提醒:「該回家囉!」
鹽北日照旁的土地公廟,是長輩信仰的寄託。
成大與長照處團隊在輔導日照擘劃無圍籬願景時,分享長輩生命史脈絡與社區資源互相連結的重要性及可能性。平時跟長輩們有著深厚情感連結及了解的日照夥伴意識到,土地公廟不就是物理距離上最可及、也與多數長輩們有深刻意義連結的社區資源嗎?於是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就這樣出現:
「有沒有可能讓長輩也去當一日廟公?」
「有沒有可能創造長輩進行社會服務的機會?」
於是鹽北日照的夥伴與「正牌」廟公講了這樣的想法。廟公阿伯也和有些長輩熟識,原本對於平日我們帶長輩去土地公廟就很支持,聽完日照夥伴的想法後,更是二話不說的答應:「好啊!這是好事。」接下來的每週四早上,在日照照服員的陪伴下,幾位長輩真的成為了社區的志工,到土地公廟去打掃了。執行幾次下來,由於報名的長輩太過踴躍,日照只能採輪流的方式,每週安排不同組的長輩到廟宇「做志工」。
看著長輩每週四早上興奮著等著要出勤的模樣、打掃時認真又虔敬的神情;聽著長輩一路上相伴、快樂的交談著;經過圳溝時,還試圖找尋上次看到的烏龜還在不在的可愛模樣,日照漸漸看見並相信,原來無圍籬的社區共融照護,可以是一種「日常」。而常常「被照顧」的長輩,真正需要以及能夠貢獻的,其實是「照顧眾人」。
常常「被照顧」的長輩,真正需要以及能夠貢獻的,其實是「照顧眾人」。
土地公廟的廟公阿伯每次陪長輩去,總是有意無意多留一會兒,為的就是關心長輩是否需要協助、要給長輩一些鼓勵。鹽北日照感受到「鄰居」的溫暖,不停的致謝,廟公阿伯只是酷酷地說:「我和他們也是同村的人啦,互相應該的啦。」
「互相」。簡單卻意味深長的關係寫照,反應一個社區與日照之間,共生、共好、共融的信任感與友善。
鹽北日照的主任說:「謝謝無圍籬共融照護模式的推動,讓日照更有方向更動力去做我們本來就想做的事。」樂智友善計畫團隊正是相信: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協助、互相疼惜,是每個日照的長輩、照護者、家屬,以及每個社區的主事者、民眾、店家的共同想望,我們在做的,便是用有策略的方法搭建彼此間的橋樑、激盪出點燃熱情的火花,創造有意義的經驗,讓這一切的美好發生並持續湧現。